
河南坠子简介
河南坠子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,起源于河南地区,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。其表演以说唱为主,结合坠胡伴奏,语言通俗生动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剧目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、历史传说或现实生活,通过幽默诙谐或感人至深的叙事方式传递道德教化与人文情怀。近年来,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,掌握这一技艺的传承人日渐稀少,尤其唢呐与坠子的结合表演更显珍贵。
在演奏技法上,河南坠子强调“字正腔圆”,艺人需同时驾驭说唱节奏与乐器配合。唢呐作为主奏乐器时,通过循环换气等技巧展现连续不断的华彩乐段,高亢嘹亮的音色与坠胡的婉转低吟形成鲜明对比,营造出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。经典曲目常包含即兴发挥,考验艺人的临场创作能力。
本次演奏特别突显了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。演奏者将唢呐的穿透力与坠子的叙事性深度融合,在保留原剧种“九腔十八调”精髓的同时,融入现代音乐元素。如《偷石榴》《玉堂春》等经典选段,通过器乐化处理让故事情节更富感染力。表演中还展现了濒临失传的“口噙子”绝技——用口腔控制多个簧片同步发声,这种一人模拟多人合奏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。
当前河南坠子面临传承断代危机,现存老艺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,青年学习者不足百人。此次演出不仅是对经典剧目的重现,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实践。视频中可见演奏者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,让古老艺术突破地域限制,吸引年轻观众关注。这种“老曲新唱”的尝试,为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