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讨学钱详情
庐剧经典剧目《讨学钱》创作于清末民初,通过私塾先生张先生与东家娘子陈大嫂的讨薪交锋,展现旧社会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。全剧以正月里是新年唱段开篇,张先生手捧账本踱步登场,用[寒腔][端公调]等特色唱腔道出教了三年整,学钱未支分的辛酸。陈大嫂则以泼辣诙谐的[讨学钱调]应对,埋怨先生正月教到腊月尽,我儿子不识半毫分,双方展开唇枪舌剑。
剧中巧妙运用方言俚语制造喜剧冲突:张先生引经据典天地玄黄喊不清,赵钱孙李搞不明,陈大嫂反唇相讥三字经翻来覆去念,百家姓天天念头篇。当提及教学成果时,夸张手法令人捧腹——学生将子曰学而念成子牙学儿,三十而立记作三十而粒。最终在教书不值半文钱的叹息中,揭示出穷书生不如富贵犬的社会现实。
该剧浓缩了庐剧接地气、说人话的艺术特色,唱腔设计将[寒腔]的悲凉与[端公调]的诙谐熔于一炉,肢体语言融入秧歌舞步元素。丁玉兰塑造的陈大嫂既有市井妇人的精明,又带着底层女性的善良,孙邦栋演绎的落魄书生令人笑中带泪。历经百年传承,剧中教书难讨学钱苦的主题仍引发当代教育工作者共鸣,成为透视传统教育伦理的鲜活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