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窦公送子详情
《窦公送子》是潮剧经典折子戏,讲述了唐代窦公(窦天章)为报恩情,历经艰辛将幼子窦仪送还其生父的故事。剧中,窦公原为清贫书生,因家道中落,被迫将襁褓中的窦仪托付给好友抚养。多年后,窦公高中状元,返乡寻子,却发现好友家遭变故,窦仪流落他乡。窦公跋山涉水,最终在一处寺院寻得窦仪。面对失而复得的儿子,窦公既感慨命运多舛,又欣慰于骨肉重逢,最终父子相认,成就一段佳话。
此剧以“情义”为核心,通过窦公的坚忍与慈爱,展现传统伦理中“信义”与“亲情”的深刻联结。剧中唱腔融合潮剧特有的婉转细腻与铿锵有力,如窦公寻子时的【山坡羊】曲牌,悲怆中饱含希望;父子相认时的对唱则充满温情,凸显潮剧“以情带声”的艺术特色。舞台设计简约写意,通过一桌二椅与虚拟化表演,展现时空转换,如窦公跋涉时的“圆场”步法,配合锣鼓节奏,生动刻画其艰辛。
《窦公送子》亦蕴含教化意义,弘扬了守信重诺、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德,是潮剧“以戏化人”的典范之作。其台词雅俗共赏,既有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的朴素哲理,也不乏“骨肉分离十八载,青丝成雪终不悔”的诗意表达,充分体现了潮剧文学性与民间性的交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