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同耍孩儿 (一)详情
《大同耍孩儿》是山西大同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剧种,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,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闻名。剧目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、历史故事,语言诙谐生动,音乐伴奏以唢呐为核心,搭配板胡、锣鼓等乐器,形成高亢激越的艺术风格。表演中,演员采用“后嗓”发声技法,声音沙哑浑厚,与唢呐的嘹亮音色相映成趣,展现北方民俗的豪放气息。
“老来乐民乐队”作为传承团队,致力于复原经典剧目并融入现代元素。他们的演出既保留传统耍孩儿“三节板”节奏(慢板、流水板、快板),又在服装、舞美上创新,吸引年轻观众。剧中常见角色如丑角、老生等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方言念白,传递朴素的善恶观与生活智慧。
《大同耍孩儿》的台词多采用叠句、俚语,如“风刮芦席满天飞,脚踩西瓜滚地雷”等,充满乡土趣味。剧情结构紧凑,常以喜剧形式反映民间疾苦或讽刺社会现象,如《扇坟》《赶脚》等经典段落,兼具娱乐性与教化意义。该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老来乐民乐队的演绎为这一古老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