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下人进城卖粮,这出戏原来不叫背玉米
乡下人进城卖粮,这出戏原来不叫背玉米
清晨的豫东集市上,老把式张大爷正往独轮车上码玉米,金黄的穗子压得车架吱呀作响。这场景真像老戏里的'背玉米'啊!几个赶集的年轻人打趣道。张大爷摆摆手:年轻人不懂,咱这出戏可不叫这个名儿!
**一、田间地头的戏曲密码**
在华北平原的麦场上,老辈人总爱哼几句梆子腔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豫剧名角李斯忠排演的新编现代戏《卖余粮》,把独轮车推粮的场景编成了经典身段。农忙时节,乡亲们扛着粮袋往粮站送公粮,总要学两下戏里的千斤步——这可是当年最时髦的劳作方式。
**二、被误读的戏名真相**
《卖余粮》第三折有个精彩桥段:生产队长王二愣扛着三麻袋玉米健步如飞,这个标志性动作让观众直呼背玉米的来了。地方口音里余粮与玉米发音相近,加上演员确实背着玉米道具,这出戏在乡间口耳相传中渐渐变了名号。豫剧研究者王守义翻遍戏单后感叹:戏名走样的背后,是老百姓对丰收最朴实的记忆。
**三、独轮车上的时代印记**
粮管所的老会计赵建国至今记得,1978年粮站门口排起的长龙里,有人推着装满玉米的独轮车,车头插着红布条——这是跟戏里学的讨彩头。戏台上,王二愣的独轮车要转够十八个圈才肯卸货;现实中,乡亲们推车过磅时也会刻意多绕两圈,仿佛这样能让秤杆翘得更高些。
如今机械化收割取代了肩挑背扛,但《卖余粮》仍在乡戏台上演。去年重阳节,张大爷带着孙子看戏,小家伙指着台上喊:爷爷快看,背玉米的!台下顿时笑成一片。这笑声里,既有对往事的怀念,也藏着农耕文明与工业时代碰撞出的幽默火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