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音载道:中原大地上的一曲玉米谣

乡音载道:中原大地上的一曲玉米谣

在豫西山区某个青砖灰瓦的戏台上,一位鬓角斑白的老艺人正弓着腰,将一捆扎着红绸的竹篾道具往背上系。台下乡亲们的喧闹声突然安静下来——当那声带着泥土气息的曲胡响起,整个村庄都陷入了六十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盛夏。

一、田间地头的艺术觉醒

1952年的中原大地,土改的春风刚刚拂过焦渴的黄土。洛阳文化馆里,几个穿着粗布衫的曲剧艺人围着煤油灯争论不休。他们要把新政府统购统销的政策编成戏,可如何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爱看?琴师老李突然拍案:去年秋收,俺媳妇背着玉米去粮站,五十里山路摔了三跤......

这个真实的细节成了《背玉米》的戏眼。创作者们摒弃了才子佳人的套路,把舞台搬到了崎岖的山路上。女主角李秀娥背着二百斤玉米,既要躲避暴雨,又要提防野狼,更要守护公粮的完整。当她在泥泞中爬行时唱出的玉米粒粒金,颗颗连民心,让台下老农抹起了眼泪。

二、草根舞台的生命力

在郑州人民剧院的后台,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素珍正在给徒弟说戏。背篓要斜挎在右肩,左手得虚扶着,步子得先沉后提......这些细节来自她母亲真实的交粮经历。1958年首演时,道具组用真正的玉米棒填充背篓,结果演员在台上被压得青筋暴起,那份真实的沉重感成就了经典。

该剧最动人的夜遇狼群片段,老艺人们用三块红绸、两面堂鼓就营造出惊心动魄的场面。狼群的嘶吼靠的是演员用指甲刮擦锣面的绝活,这种土法炼钢式的智慧,恰是民间戏曲的灵魂所在。

三、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

2019年重阳节,栾川县石头庙村的戏台前坐满了年轻人。当新版《背玉米》用无人机在天空投射出绵延群山时,台下响起惊叹。但最热烈的掌声仍出现在老唱段金玉米银玉米,不如俺怀里的亲玉米响起时——村民们说,这调子让他们想起爷爷辈人讲过的饥荒年代。

在郑州戏曲学校的排练厅,00后学员们正在创新背篓舞。传统的圆场步融合现代街舞的律动,沉重的玉米篓在他们肩上翻飞出青春的弧线。这些年轻人或许没挨过饿,但他们懂得:那个背篓里装的不仅是粮食,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。

幕落时分,老艺人的背篓在追光中投下长长的影子。这影子掠过中原大地的麦浪,漫过城市剧院的穹顶,最终融进千家万户的灯火。当现代人谈论文化传承时,《背玉米》的故事始终在提醒:最动人的艺术,永远生长在沾着露水的泥土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