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北灯戏里的板凳玄机:老戏台上的乡野智慧

川北灯戏里的板凳玄机:老戏台上的乡野智慧

在川北绵延的丘陵间,每逢年节总有这样的场景:斑驳的戏台上,扎着红绸的板凳在演员背上翻飞,时而化作迎亲的轿子,时而变成过河的筏子。这不是普通的农具杂耍,而是川北灯戏传承六百年的独门绝活——背板凳。

一、板凳上的农耕密码

川北山区的戏班子向来有一担挑的传统,扁担两头挑着行头和板凳走乡串镇。这些长条凳白天是台下观众的座位,晚上就化身为戏台上的万能道具。老艺人说这叫就地取材,实则是农耕文明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。

在《背夫赶场》这出经典折子戏里,三尺长的板凳既是背夫肩上的货物,又暗示着蜿蜒的山路。演员用脚勾凳腿模拟攀岩,借凳面倾斜表现坡道,当板凳突然横转,观众便知角色已到山顶。这种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,比写实的布景更富想象力。

川北民谚说三根板凳搭戏台,绝非夸张之辞。新编灯戏《月儿照山乡》中,十二张板凳层层叠起竟成吊脚楼,演员在楼间穿梭如履平地。这种源于田间劳作的平衡技巧,让道具与表演浑然天成。

二、方寸之间的乾坤挪移

背板凳的要诀全在腰腿功夫。老辈艺人练功时要在板凳四角各放一碗水,辗转腾挪间滴水不洒。看似简单的背凳上坡动作,需同时控制颈、肩、腰、膝四个支点,比杂技平衡木更难三分。

川北灯戏传人李长明回忆,他学《板凳龙》时整整三个月没卸过板凳。白天背着劈柴挑水,晚上睡觉都要枕着凳腿。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,让演员与板凳产生奇妙的默契,方能在台上演出人凳合一的灵巧。

2008年抢救性拍摄的《老戏班》纪录片中,84岁的陈守义老人展示了绝迹江湖的凳上十八跌。板凳时而如蛟龙缠身,时而似猛虎踞地,每个跌扑都暗合川江号子的节奏,堪称流动的民间武术图谱。

三、乡野戏台的当代新生

新世纪以来,这项古老技艺面临断代之虞。渠县灯戏剧团独辟蹊径,将背板凳与街舞结合,新编《板凳青春》连演百场。年轻演员在电子乐中腾跃,传统木凳装上LED灯带,古老技艺焕发时尚光彩。

在阆中古城非遗体验馆,游客可以跟着艺人学板凳三式。看似简单的背、转、托,实则暗含力学原理。当城市白领们笨拙地摆弄板凳时,方才懂得农耕文明的身体记忆何等精妙。

2023年元宵节,川北九县市联合举办千凳闹春。从三岁稚童到八旬老翁,两千余人同台演绎板凳阵,既有传统《采桑图》,也有现代《太空漫步》。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让乡野智慧在新时代继续生长。

当城市剧场追求高科技舞美时,川北灯戏依旧守着最朴素的板凳。这方寸之间的腾挪,承载的不仅是技艺传承,更是农耕民族将生活淬炼成艺术的生存哲学。下次见到戏台上的板凳翻飞,或许我们能读懂更多:那是对土地的眷恋,对生活的解构,更是民间智慧永不枯竭的创造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