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倍尔戏曲培训:传统艺术新生代在这里如何破茧成蝶
探访倍尔戏曲培训:传统艺术新生代在这里如何破茧成蝶
推开红木雕花门扉的瞬间,我仿佛穿越了时空。前厅墙上挂着的各色戏服在暖黄灯光下流转着绸缎的光泽,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香。几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正围坐在八仙桌前,手持毛笔在宣纸上临摹脸谱,笔尖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里,我听见了传统艺术传承的密码。
一、从唱念做打到数字传承
倍尔戏曲培训的教学体系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古树。基础课程延续着科班四功五法的严格训练,清晨六点半的晨功房里,总能看见学员对着落地镜反复练习云手、台步。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,这里的教学设备架上摆着动作捕捉传感器,学员的每个身段都会被转化成3D模型存档。
教学总监李婉秋老师曾是国家京剧院的刀马旦,她独创的三维分解教学法让很多学员受益匪浅。以前教'鹞子翻身'要拆解二十多个动作点,现在通过慢动作回放和生物力学分析,学生能直观看到自己哪个关节角度不到位。说着她点开平板,屏幕上立刻浮现出学员动作的骨骼动态图。
二、当00后遇上老戏骨
在二楼的排练厅,我遇到了正在排练《牡丹亭》选段的学员小组。饰演杜丽娘的陈雨桐是00后,手机壳上印着当红偶像的照片,但此刻她甩着水袖的模样俨然专业演员。刚开始觉得水袖重得像铅块,现在能控制它画出完整的彩虹弧线。她撩起衣袖,小臂上贴着缓解肌肉酸痛的膏药。
师资队伍堪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。除了退休的戏曲名家,这里还有中央戏剧学院的青年教师。最受欢迎的王志刚老师是京剧武生出身,却能用说唱的方式讲解锣鼓经,他改编的Rap版西皮流水让年轻学员直呼上头。
三、在商业浪潮中坚守艺术本真
课程顾问递来的价目表显示,半年制精品班学费接近五位数。但翻看学员档案会发现,近三成学员通过考核获得了助学金。创始人张培林说:我们和三家戏曲院团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,优秀学员毕业后可直接进入院团实习。
周末开放日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妆容精致的年轻学员在抖音直播练功,白发苍苍的老票友在茶室品着香茗说戏。这种新老交融的画面,恰似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生存缩影——既要守住传统的魂,又要长出创新的翼。
暮色渐浓时,排练厅又响起胡琴声。透过雕花窗棂望去,一群少年正在夕阳中练习踢枪。银枪划出的弧线映着晚霞,恍惚间分不清是兵刃的寒光还是青春的热烈。在这个戏曲式微的时代,这些年轻的身影让人相信,只要还有人在认真打磨每个身段,宫商角徵羽就永远不会成为绝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